在“職教走出去”中講好中國故事
2025-10-15 07:35
2025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“健全教育國際戰略合作體系”“促進更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”。“職教走出去”對于助力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、服務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以及推動教育強國建設,具有重大意義,更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、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任務。“職教走出去”為中國故事提供真實場景、多元素材和落地渠道,讓中國故事從抽象理念變為可感知的實踐;講好中國故事可為“職教走出去”賦予精神內涵和認同基礎,讓其從技術輸出升級為民心相通的紐帶。因此,可從以下路徑出發,把中國故事轉化為提升職業能力、暢通跨文化職場溝通的有力支撐。
深挖受眾需求,精準匹配內容內核
首先,突出特色優勢,顯性化中國職教的獨特價值。中國職業教育根植于產教融合、工學結合的模式創新,注重實踐技能培養的教學方法,可以以解決產業實際問題為切入點,從技術維度拆解實用創新的技能故事,讓國際受眾直觀感知中國職教從課堂到產業的適配力與創新力。比如,展示中國在高鐵、5G通信、電子商務等領域,如何培養出適應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。
其次,貼近受眾需求,定制故事內容與場景。深度調研目標國家的經濟發展需求、產業結構特點及民眾對職業教育的核心訴求,篩選適配的中國職教案例,增強故事的吸引力和針對性。同時,對海外魯班工坊、絲路學院等進行場景化改造,在實訓空間設置技能成長故事墻,集中展示本土學員的成長案例,讓當地受眾直觀感知中國職教的實用價值;設置掃碼聽故事的功能,掃碼即可觀看學員用母語講述學習技能后生活變化的短視頻,通過互動提升故事的傳播深度。
再次,融合文化元素,實現文化與技能的共生。在文化維度講好潤物無聲的匠心故事,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職業教育故事中,避免文化符號的生硬植入。比如,用魯班鎖、糧畫等非遺文創裝點海外授課教室并配套解說卡,解釋魯班鎖拆裝教學,講述榫卯智慧如何啟發現代機械設計等,讓國際受眾在了解職業技能的同時,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拓寬傳播載體,解鎖多元呈現方式
一方面,利用多媒體平臺,構建輕量化的傳播生態。充分運用互聯網、社交媒體、短視頻等平臺的傳播特性,以文字、圖片、視頻等多種形式傳播中國職教故事。比如,在中文聯盟等線上平臺的課程中,插入技能故事小劇場動畫,既銜接課程內容,又傳遞職教價值;制作生動有趣的短視頻,聚焦海外教學場景、學生實踐作品和就業成果,用真實場景引發情感共鳴。同時,在海外主流社交平臺開設“中國職教故事”賬號,定期發布職業教育動態、專家觀點和學員故事,吸引國際受眾的關注和互動。
另一方面,舉辦文化活動,搭建沉浸式體驗平臺。通過舉辦職業教育展會、文化交流活動等線下場景,為國際受眾提供親身體驗和了解中國職業教育的機會。可重點打造特色活動品牌,定期舉辦中國技能開放日,邀請當地媒體、官員、企業代表及待業青年參與體驗。在活動中,可劃分展示區、演示區和互動區,設置“中文+VR設備運維”“非遺技藝實操”等課程,讓參觀者直觀感受中國職業教育的教學方法、課程設置和實踐成果,激發體驗者主動分享,形成民間自發傳播效應,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感染力。
強化協同聯動,建立良好傳播機制
一是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,拓寬故事傳播邊界。聯動國際職教組織、機構及媒體,共同開展職業教育宣傳和推廣活動。在技能大賽中,可設置“技能故事展示環節”,讓海外學員分享中文助力技能提升的經歷。同時,深度參與國際職教標準制定與交流,依托合作紐帶,高效整合國際資源,既拓寬中國職教故事的傳播范圍,也提升中國在國際職教領域的話語權。
二是堅持語技結合,構建協同傳播網絡。以“中文+職業技能”模式為抓手,滿足國際市場“中文+專業技能”人才需求的實用性,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關鍵突破口。以職業場景真實需求為錨點,將中國故事元素嵌入技能教學剛需內容,形成“文化傳播—技能學習—中文應用”的邏輯閉環,同時借助合作方渠道與資源,擴大故事傳播范圍與影響力。
三是整合傳播資源,優化傳播效能。統籌政府、學校、企業及社會組織資源,形成傳播合力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“職教走出去”與故事傳播,學校提供優質職教資源及故事素材,企業參與合作項目與宣傳活動,社會組織發揮橋梁作用,通過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,共同推動中國職教故事高效傳播。同時,建立反饋機制,及時收集國際受眾對中國職教故事的意見建議,并據此調整內容與傳播策略,持續優化傳播效果。
“職教走出去”中的中國故事,從來不是單向輸出的文化宣傳,而是在解決問題中傳遞價值的實踐敘事,其核心魅力在于既能展現中國職教的硬實力,又能傳遞中國文化的軟實力,更呈現了技能普惠與合作共贏的發展理念,這也正是“職教走出去”致力于教育賦能、文化互鑒、全球共贏的關鍵要義。
(作者:朱姍系天津城建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)
信息來源: 《中國教育報》2025年10月14日05版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