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,是培養大國工匠、能工巧匠、高技能人才,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。傳統的“模擬驗證式”實訓基地建設與運營模式,已難以適應新一代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挑戰。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立足四川優質白酒支柱產業,創新性地建成集“實踐教學、技能培訓、真實生產、中試服務、活態傳承、國際交流”六大功能于一體的生產性實訓基地“酒博園”,通過構建真實生產、真實場景、真實轉化協同作用的育人場域,將產業運行邏輯、技術創新活力和價值創造流程完整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,有效鍛造學生的崗位勝任力、技術創新力和產業洞察力,為職業院校破解育人難題、服務產業升級提供了“瀘職范式”。
1
以真實生產為核心
鍛造扎實的崗位勝任力
位于四川瀘縣經開區的“酒博園”,由瀘州職業技術學院旗下四川經緯教育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,這里絕非一個僅供參觀的基地,而是一個完全市場化運作的實體,其核心產品便是自主品牌“龍澗”酒。這意味著,學生的“實訓”不再是孤立、虛擬的“課程作業”,而是關乎品牌生存與發展的“真實任務”。
從原料的甄選與采購,到釀造工藝的參數控制與優化,再到成品的品控、包裝設計與市場推廣,師生團隊共同承擔全部責任。例如,市場營銷專業學生需要為“龍澗”酒制定真實的營銷方案,并接受市場銷量的檢驗;釀酒技術專業學生的“畢業設計”,就是優化某一批次“龍澗”酒出酒率的工藝方案。這種“真刀真槍”的實戰,將學習動機從“通過考試”轉變為“創造價值”,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內生動力和責任擔當。
在這里,學生入學即具備“學生”與“學徒”的雙重身份,接受學校與企業雙線管理。“酒博園”實行完整的“輪崗定崗”制度,學生在低年級進行系統性輪崗,全面熟悉從制曲、發酵、蒸餾、陳釀到勾調、品評、灌裝的全產業鏈環節,建立對白酒生產的全局觀。進入高年級,則根據個人興趣、特長和職業規劃,在釀酒師助理、品酒師助理、營銷專員等特定崗位上進行深度實踐。這種“通才”基礎上的“專才”培養路徑,使學生不僅掌握了一技之長,更理解了自身工作在整體價值鏈中的位置,培養了團隊協作精神和系統思維能力。
“酒博園”建立起一套以真實生產績效為核心的評價標準。學生的學業成績,與“龍澗”酒生產的“出酒率”“優級酒比率”“生產成本控制率”“生產安全記錄”以及來自市場的“客戶反饋滿意度”等關鍵績效指標緊密掛鉤。例如,一個小組在負責的釀造周期內,若能將優級酒產出比例提升,其相關課程的實踐成績將獲得顯著加分。這種“以產代考”的評價改革,使人才培養質量擁有了來自市場和生產一線的、客觀且剛性的衡量尺度,實現了“做中學、產中評”的教學做一體化,確保了畢業生具備“出校門即上崗”的硬實力。
2
以真實場景為載體
激發持續的技術創新力
“酒博園”并非只復現某一種香型或酒種的生產線,而是建設了覆蓋中國白酒“濃、醬、清”三大主體香型,以及威士忌、白蘭地等國際主流蒸餾酒的“全譜系”學習車間。這種設計打破了傳統實訓基地技術路線單一的局限,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多元、對比、交叉的技術環境。學生可以在實踐中直觀比較濃香型“泥窖固態發酵”、醬香型“高溫堆積”、清香型“地缸發酵”之間的工藝差異與技術精髓。這種寬廣的技術視野,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,深刻理解不同工藝背后的微生物學、生物化學原理,從而避免了“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”的技能狹隘性,為未來的技術遷移和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在“酒博園”里,教學內容不再拘泥于固定教材的線性安排,而是以企業真實的“生產工單”和基于歷年積累構建的“技術故障庫”為出發點。教學項目源于實際需求,可能是一張來自合作企業的特定口味基酒訂單,也可能是一個生產中突然出現的“窖池酸度異常”或“出酒雜味”的技術難題。學生以技術小組的形式開展項目式學習,他們需要查閱資料、分析數據、提出假設、動手試驗、解決問題。這個過程,就是將靜態知識轉化為解決復雜現場問題能力的過程,有效培養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、技術攻關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。
為了保障真實場景教學的高質量,“酒博園”創新了“匠師一體”師資隊伍建設模式。柔性引進包括國家級白酒評委、非遺傳承人在內的50余位行業大師,設立“大師工作室”常駐基地。形成“校內雙師夯實基礎操作與安全規范、企業技術骨干傳授核心工藝與故障排除、行業大師親授品評勾調與工藝優化”的協同執教、分層授藝機制。大師的親身示范和言傳身教,不僅傳遞了高超的技藝,更將精益求精、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,實現“技”與“道”的融合。
3
以真實轉化為引擎
培育前瞻的產業洞察力
在“酒博園”,依托省級技術創新平臺,師生共同參與針對產業共性技術難題(如智能釀造、低碳減排)的研發項目。其優勢在于,它提供了一個“技術研發—中試放大—市場驗證”的一體化平臺。任何實驗室階段的創新成果,都可以在基地的千噸級標準化車間進行中試驗證,成功后即可快速應用于“龍澗”品牌的產品迭代,并推向市場接受檢驗。學生得以完整參與從創意產生、技術實現到價值創造的全過程,親身體驗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生產力。這種經歷極大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商業敏銳度。
學院積極主導或參與行業標準、企業標準的制定工作,并將這一高端產業活動融入教學。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標準研討、數據采集、工藝驗證等環節中。同時,師生共同進行的專利申報、品牌戰略規劃、文化IP打造等活動,也成為重要的學習內容。這使得學生不再是被動執行標準的“工具人”,而是主動理解和影響行業規則、塑造產業未來的“主人翁”,從而建立起對產業頂層設計的深刻洞察力和強烈的行業責任感。
“酒博園”設立“酒文化創意中心”和“創新創業孵化器”,鼓勵學生跨界合作。釀酒技術專業的學生與設計、營銷、旅游、電子商務等專業的學生組隊,共同開展新酒品開發、包裝設計、品牌故事講述、酒文旅項目策劃等創新實踐。這打破了技術人才的單一技能壁壘,推動“白酒+”的融合發展,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學會整合技術、文化、市場和商業要素,培養其集成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,從而為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“酒博園”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,帶來人才培養質量的顯著提升。近5年,學院為區域酒企輸送近萬名優秀畢業生,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8%以上,用人單位滿意度達98.2%,畢業生在頭部酒企就業率達62%,迅速成長為技術骨干和管理中堅。社會服務與輻射引領效應凸顯,技術轉化收入1700余萬元,助力酒企降本增收超10億元。
“酒博園”建設的探索表明,職業教育要真正肩負起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使命,必須徹底打破校園與產業之間的“圍墻”,通過構建真實生產、真實場景、真實轉化,實現育人邏輯從“知識灌輸”到“能力生成”、從“技能適配”到“創新驅動”的根本轉變。
(作者:何杰 鮑學東 魏荷琳分別系瀘州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、副院長、教務處長)
信息來源: 《中國教育報》2025年10月21日06版


